江西企业网3月11日宜春讯 兰勇 邓腾报道:宜春是传统农业大市,一直以来,宜春的传统农业优势得到了较好的发挥,粮、油、猪、禽等大宗农产品产量和商品率始终处于全省领先位置,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农业资源要素流失加快,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需求总量刚性增长,农产品消费的质量和安全要求不断提高,农业进入了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发展时期,这一切都给宜春传统农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2013年2月16日,在该市全面实施四大战役、加快建成小康社会动员大会上,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谢亦森提出了从2013年到2015年在全市实施工业产业升级强攻战、服务业发展大会战、城市建设升级战和农业产业化扩张战的目标。会上,市委巡视员杨建国就农业产业发展作了发言。在新年初始之际,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农业产业化三年扩张战,“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再创宜春农业大市新优势”成为全市农业发展奋斗的任务和目标。那么,宜春农业的现状如何?究竟该如何扬起现代农业发展的风帆破浪前行,再创宜春农业大市新优势?让我们一起走近相关部门与普通百姓,倾听他们关于农业产业的发展心声。
A:农户期盼:搭载信息化快车
这几年,袁州区西村镇河北村村民周华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了。周华一家一直以种植蔬菜为生,搁在以前,这只是个靠天吃饭的行当。“每年换茬的时候,种什么品种的菜,种多少,只能根据往年的经验来判断。到年底,蔬菜能不能有个好收成,能不能卖个好价钱,那得全靠自己的运气了。”
2011年,河北村被列入我市首批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试点单位名单。宜春市农村信息化电子平台系统是利用互联网通信技术,让朋友通过固定电话、手机、宽带互联网,实时了解农业资讯、时事热点、农业政策和致富信息、咨询农业专家、安防警报互助、获得科普知识和技术服务、发布供求信息、在线配对交易等一个重要平台,是农民创业致富的重要帮手,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发展。
有了这个平台后,什么型号的菜种最适合本地种植、什么菜品最好卖、如何防治病虫害等等信息知识,周华只要打开电脑就能知晓。“寻找专家查资料,打开电脑都知道。科学技术真是宝,脱贫致富奔小康。”一首打油诗道尽了科技发展给周华带来的幸福与喜悦。
如今,周华正准备约上同村几个种植蔬菜的村民,扩大蔬菜种植的规模,在未来的几年乃至十年内形成蔬菜种植的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我的梦想是也能成为蔬菜产业中的一个老板。”周华憨厚地笑这说,“这些年宜春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劲头很足,我们也想借着东风乘势而上,如果能形成产业化规模经营,那带动乡亲们都富起来就不是梦了。”
:数字见证:粮食生产全国领先
截止2012年底,全市粮食播种面积930.77万亩,比2008年增加26.16万亩,粮食单产430.15公斤/亩,与2008年的405.65公斤/亩同比增长6.04%,粮食总产80.74亿斤,比2008年的73.39亿斤增加7.35亿斤;其中水稻面积830.02万亩,总产75.51亿斤,实现连续九年增产,2012年,我市首次荣获农业部授予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
2012年,全市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90.29万亩,总产21.66万吨,蔬菜种植面积110万亩,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25个,面积8万亩。果园面积22.77万亩,茶园面积8.8万亩,总产0.19万吨;中药材种植面积20万亩,棉花种植面积13万亩,产量1.47万吨。
全年生猪出栏630万头、牛出栏26.5万头、家禽出笼4000万羽,肉类总产60万吨、禽蛋产量6.8万吨。渔业养殖水面72.4万亩,水产品总产量33.6万吨。
从2008年到2012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118家已发展到22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由4家增至6家,省级龙头企业由44家增至65家,市级龙头企业由70家增至151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0.19亿元,完成销售收入258.6亿元。全市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58家,同比增长21.8%,总数达2000家,其中省级示范社65家。
2012年,全市共完成购机补贴资金11480万元,拉动农民自筹资金35687万元。其中补贴购置联合收割机1620台,水稻插秧机462台,大中型拖拉机485台,手扶拖拉机10369台,植保机械1万余台(套),渔业机械3300余台(套),其他机械3万余台(套)。农业机械总动力达753万千瓦。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6个,比上年增加5个。全市水稻机耕面积达到87%、机插面积达17.6%、机收面积达到69.6%,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57%,创历史最好水平。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到2015年重点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100个以上的现代农业示范点的要求,目前我市已选定80个示范点重点打造,并向省厅推荐申报了30个点争评省级示范点。
C:领导谋划:转型升级提质
做大产业规模。力争通过三年努力,新增1—2个综合产值百亿元以上的产业,重点做大粮食、畜禽、油茶、毛竹、有机富硒农产品和苗木花卉六大产业,将粮食、畜禽、毛竹、油茶等产业建设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能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重大产业,使六大产业的综合产值达到620亿元以上,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综合总产值朝着千亿元目标迈进。
做长产业链条。要把做长产业链条作为农业产业化三年扩张战中的攻坚战来打,重点突破粮食、畜禽、毛竹、油茶、中药材和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出几条科技水平高、精深加工能力强、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高、成长性好的产业链。并且按照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要求,构建产业发展机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做特产业基地。力争到2015年,全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800万亩以上,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8个,现代农业示范点100个。
做优合作组织。力争到2015年,全市农民合作社达到250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省级示范社达到200家以上。要实行部门联合评定示范合作社机制,并把示范社作为政策扶持的重点。
做强龙头企业。力争到2015年,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要达到30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60家以上,其中过10亿元的5家以上,百亿元以上的1—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