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亮
背负“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特大型钢铁集团盛名的河北钢铁集团,在资本市场却是黯然失色。
集团实际控股的上市公司河北钢铁(000709.SZ)业绩连续滑坡,连续高息发债更是让财务状况异常吃紧。同时集团公司2011年即承诺注入的铁矿石项目,时至今日依然没有实质性进展。
市场原本预期,铁矿石项目的注入可以为河北钢铁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在钢铁业全行业衰退的寒流中把握主动。突然曝出庙沟铁矿国有资源被盗的传闻,让资产注入的可能变数丛生。
“注意到关于矿业公司的负面传闻,无论该传闻是否属实,都不会影响到河北钢铁的股价运行。河北钢铁集团的铁矿石业务注入也尚无时间表。”4月3日,河北钢铁证券事务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注矿”承诺一再延期
随着国内宏观经济下行,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现象进一步显现,河北钢铁的日子也越发窘迫。
公司2012年三季报显示,去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866.59亿元,同比下降19.59%;实现净利润3.67亿元,同比大降71.69%。此外,河北钢铁1~9月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为-28.84亿元。
现金流状况恶化,河北钢铁被迫高息发债。2013年3月25日,50亿公司债正式推向资本市场。有分析人士认为,国内钢铁内需低迷,发行债券会进一步提高公司的财务负担。
让投资者更加失望的是,集团公司“注矿”承诺进展缓慢。2012年12月31日,一直承诺“力争”完成注矿业务的河北钢铁改口称,“该项承诺在今年内无法兑现。”
按照河北钢铁的公开解释,“2012年以来铁矿石价格不断走低,导致矿业资产盈利能力下降。公司称,当时若注入铁矿资产,会影响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前述分析人士则判断,公司推出注入方案时,铁矿石价格较高,如果采取定向增发等方式,估值、作价较为有利;反之,铁矿石价格低迷,矿产作价可能较低,大股东通过定向增发获得的股权或现金收益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