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4年时间,九江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从800亿元增至3000亿元——走进九江,记者发现,这组沉甸甸的数据背后,是这里每天都在诞生新的繁荣、创造新的奇迹。
记者在九江市各县区探寻赶超发展的足迹,所到之处,投资数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项目工地上焊花飞溅,机声隆隆的企业车间,高耸如林的“摩天”塔架,仿佛把记者带入了万马奔腾的战场,令记者掂出了九江“强工”战略的分量,更深切感受到九江正进入赶超发展黄金时期。
繁忙的九江瑞昌段码头
关键词A 强工
决战工业6000亿元
历史上,九江工业名声显赫:江西第一根火柴、第一颗钉子、第一块肥皂、第一艘轮船等多个“工业第一”都诞生于九江,“九江制造”一度成为江西工业的代名词。作为江西唯一通江达海的港口城市,九江拥有152公里沿江黄金岸线,上世纪90年代京九铁路通车以后,九江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些优势并没有带来九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到2008年底,九江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滑到了谷底。
2009年1月10日,九江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上,省政协副主席、九江市委书记钟利贵语气坚定,掷地有声:九江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战略为“‘两区’(工业园区、城区)互动、强工兴城,科学发展、奋起赶超”,以适度超前的城市建设撬动相对滞后的工业发展,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
2011年3月18日,九江市决战工业6000亿元动员大会上,钟利贵提出,用5年时间,九江决战工业主营业务收入6000亿元。
“强工”战略的提出,使“强工兴城”悄然成为九江人最热门的词汇。那一年,九江各方力量向工业集中、各种要素向工业集聚、各项服务向工业聚焦。4年过去,九江发生喜人的跨越:财政收入从2008年的66亿元增加到2012年220余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由2008年的464.51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326.33亿元;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008年的833.06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006.90亿元;外贸出口由2008年的2.6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35亿美元……
喜人数据的背后,记者看到,九江正突出发挥沿江沿路(昌九)的优势,朝着决战工业主营业务收入6000亿元的目标,强力推动工业大发展、产业大聚集、实力大提升。
关键词B 兴城
一座城市巨变的神话
如果说“强工”战略,是九江市强力推行工业化的话,“兴城”就是大力实施城镇化。
八里湖开发区宣传部副部长李誉说,4年前,八里湖还是一片荒芜之地,杂草丛生。2009年新年伊始,九江吹响了“从甘棠湖、南湖时代走向八里湖时代”的进军号角。随之而来的是,长虹西大道、十里河综合整治、八里湖环湖路三个项目同时开工,拉开了八里湖开发建设的序幕。如今,八里湖新区学校、医院、体育馆、城市展示馆、博物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已建成;八里湖大桥已竣工通车……按照三分之一的水面、三分之一的生态、三分之一的建筑规划布局,一座富有现代气息的生态宜居新城正逐步展现在人们面前。现在无论是九江本地人还是外地来客,看了八里湖新区,都赞不绝口。
数据显示,4年来,九江市共开工建设重点城建项目2220余个,累计投入城建资金1420余亿元,其中市本级城建投入450亿元,中心城区面积扩大一倍,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站在八里湖畔,李誉指着不远处的庐山,像仙人指路一样信心满满:你能想象得到吗?过两年,当你再来九江时,就可在八里湖新区,坐上电缆车,5分钟上到庐山顶,饱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美景。
关键词C 项目
“自己的骨头上长肉”
6月28日上午,九江县隆重举行九江国际皮制品工业城等36个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签约、投产仪式。这次集中开工、签约、投产的36个重大产业项目,总投资251.3亿元。
“我们的工业园是从无到有,我们的产业项目也是从无到有。”站在九江国际皮制品工业城的工地旁,九江县委书记徐耀纯将这两个“从无到有”概括为“自己的骨头上长肉”。他指着该工业城的规划图说,工业城旁边还有一个江西浙商皮革项目,这两个项目连同县城建设的皮制品大型交易市场,可实现原皮生产-中深加工-中档销售产业链条。“按照这一思路,5年内,九江县即可成为中部地区的皮制品产业基地。”
数据显示,4年来,九江市共引进、建设、竣工亿元以上工业和基础设施项目500余个。放眼九江各地,投资100亿元的石化油品质量升级项目、投资100亿元的中通金域云计算中心项目、投资80亿元的有机硅……一个个已建成投产或正在建设的重大项目,让人心潮澎湃,精神振奋。从中不难看出,九江市正依托自身优势,抢抓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与沿江开放开发的战略机遇,奋起赶超的步伐不断加快。
文/图 记者陈艳伟 实习生袁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