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存入两笔钱 账户记录仅一笔
去年11月20日下午,南昌市民王女士到阳明路某银行柜台将5000元现金存入银行卡,并且收到了银行的回执单。巧的是,当天其爱人也用这张银行卡在该行ATM机上存入5000元。20多天后查询账户,发现11月20日当天两笔5000元存款仅显示了一笔,王女士在柜台办理的那笔存款没有记录,而此时回执单已不知去向。
随后,王女士与银行多次交涉,并向公安部门、银监部门进行了反映。但是,根据银行相关规定,她仅查看到自己进入银行大门的一段视频记录,并未找到当时在柜台办理业务的那段视频。银行工作人员称:“进入银行并不代表就办了业务。”时至今日,此事还未得到妥善解决。
“这件事给了我一个教训,今后不管是存钱还是取钱,回执一定要保管好不能丢。”除此之外,王女士还特别提醒,如果是用银行卡存取钱,办理业务前最好先查询账户余额,办完业务再核实一遍,以免发生类似情况。
理财师分析提醒:办理存取款业务时,一定要核实存款余额。如果没有这方面的习惯,建议订制存款变动短信,当存取款余额发生变动时,系统会发送短信提醒核对余额是否一致。像王女士这样存了一笔钱,业务办理完成后就会收到一条短信,这样可以避免日后发生扯皮。
稀里糊涂签字 4万多元打水漂
2010年11月份,市民罗先生和往常一样去八一广场附近的某银行购买理财产品,不一样的是,这次没有看清产品条款,最后没赚到钱还亏了一大笔。
当时,理财经理告诉罗先生有一款预期年化收益率在7%左右的产品,期限为1年或1年半,还提供了记录本给罗先生看,显示多位客户购买了该款产品。因为当天忘了戴眼镜,而且想到自己是该银行的老顾客,罗先生没有过多咨询就在20多页的产品说明书后面签了字,并且声明已认真阅读和了解产品的风险。
“快满一年的时候,再去找客户经理,我才发现自己做了一件错事。”罗先生说,客户经理那时才告知这是一款多家单位一起进行股票投资的理财产品,属于动态回报投资类型,保本不保息,投资期限为5年。由于10月份急需用钱,罗先生只得找理财经理要求赎回,最终亏损了4万多元。
理财师分析提醒:投资理财,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听到理财经理推荐有高收益,就头脑发热,要看理财产品说明书中关键的要素:如产品期限、产品收益、产品投资方向以及产品风险,不能盲目地从众购买,要做一个投资明白人。签署“确认”时,一定要真正做到了解风险。事实上,签署“本人已经阅读风险提示,愿意承担投资风险”不是为了走程序,而是要对自己的投资负责。
拿现金存定期 莫名其妙变基金
说起自己“一不小心”的投资,85岁的邓老太连声叹气,到目前为止,不仅亏了钱,她还不懂怎么赎回来,“这么大年纪,折腾不起啊!”
原来,2010年5月的一天,邓老太拿着好不容易攒齐的1万元去银行想存一年的定期,大堂经理看到后,立马上前推荐购买理财产品,声称收益一定高于定期存款,8月份就能取出来,还可以获得300元的现场奖励。“得了300元现金,我就乐滋滋地在她所指的几个地方签了字,几分钟后就告诉我办好了。”邓老太说,到了8月份,她去银行取这笔钱时,却被告知“封闭了,不能取”,这才知道当时大堂经理拿身份证去复印又让她签字,其实是办理了一个基金账户,1万元钱买了一只基金。
“之前我连基金是什么都不知道,账户密码都是大堂经理设置的。”邓老太说,不能取就只能等,没想到春节前去打印了一份详单,账户显示已经亏损3000多元。再找大堂经理,对方却称“既然是投资,肯定存在风险,要么送个水壶作为补偿”。
可这安慰不了邓老太,“想到亏损3000多元就难过。”邓老太想尽快拿回现金,却不懂怎么赎回,不停埋怨自己“为了300元小便宜吃了大亏”。
理财师分析提醒:银行从业人员业务素质良莠不齐,个别银行从业人员为了完成任务,介绍产品时会忽略风险,而放大收益。所以,市民购买产品时,要看清投资说明,老年人最好在儿女的陪伴下操作。投资以后也要定期查询,确保理财产品安全。同时,和银行工作人员关系再好,存折、银行卡、密码等要件也一定要本人保管,以确保资产安全。
老太听介绍买产品 3年后亏一半
苏老太今年也是八十高龄,说起5年多前的遭遇,她伤心地哭了起来:“现在我每月退休工资才1000元,亏了1.3万元,那可是我一年多的工资啊!”无奈的是,剩下的钱也取不出来。
2007年老伴过世,留给了苏老太一笔2.5万元的存款。“当时我就是想转存一下。”她去北京西路某银行办理整存整取的业务,准备存3年。银行工作人员却说,这笔钱3年不用存定期可惜了,可以购买一份理财产品,收益高于定期存款。苏老太当时不懂,想着“反正钱都在银行里,哪种业务划算就办哪种”。“当时对方还称五年期的最划算,我没同意,坚持3年后要取出来。”苏老太说,在得到对方“3年后可以取”的明确答复之后才同意购买了这份理财产品。办理业务时,对方又告诉她因为年纪大不能办,要么用小孩的名字。于是,她又拿来儿子的身份证办理。到了2010年3月,苏老太算着产品已经到期,于是前往银行取款,没想到被柜台工作人员告知去基金柜台办理,因为这笔业务是基金形式的保险。最意外的是,查询结果显示,市值仅1.2万元。
“儿子说现在取出来不划算,不同意我去取。”苏老太说,因为是以儿子的名义办的,没有儿子出面,根本取不到这笔钱,为此母子俩经常吵架。
理财师分析提醒:银行有众多投资品种,包括银行理财、保险、基金等,风险高低各不同。投资者在投资时要认清自己需要又可以承担风险的产品,不能简单地听信工作人员的一面之词。同时,无论哪种理财产品,开户时填写的投资人姓名才是实际拥有人,不要轻易改换别人,以免后期出现财产纠纷。
当场返利心动 结果中计被坑
“投资理财的小广告看过很多,没想到自己也会上当。”想到自己的遭遇,市民肖女士很无奈。
去年2月,“盛龙公司”投资理财高回报的广告到处可见。肖女士在小区接到宣传单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询问了相关业务。当时,该公司业务员介绍总部在哈尔滨,南昌分公司也可开展业务,只要投资1万元,当场可返180元现金,每季度还有200元分红,年底可连本带息拿到1.2万元。“我算了一下,投资回报率高于银行的理财产品,就心动了。”可没想到,拿到第一笔“活水”后,到了6月份都没有拿到合同约定的季度分红。后来,派出所贴出告示称,该公司是一家皮包公司,“投资”实为圈钱陷阱,而这时她和其他投资者才猛然发现这家公司在南昌的办公场所已经被封,而所谓的哈尔滨总公司电话也已经停止使用了。
理财师分析提醒: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不会掉馅饼,投资者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能被所谓的高收益所诱惑,更不能偏信社会上无根无底的所谓投资公司。
记者黄培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