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记者来到新余市孔目江生态经济区采访。沿途只见公路沿线树木林立,鸟儿不时在林间穿梭,夏蝉也在不甘寂寞地鸣叫,到处一派绿意盎然的景象。很难想象如此美丽的地方,以前是受重金属污染使土地大面积荒废的不毛之地。
投入巨额资金,大力治理重金属污染区
孔目江区因孔目江贯穿全区而得名。这里矿产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有采矿和冶炼加工的传统,以生产煤、铁、金、铅、锌等矿产为主,拥有全市31种矿产资源中的25种,占全市矿产资源储备总量的23%。丰富的矿产资源在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让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不仅山体和植被结构遭到损坏,很多农田土壤也因重金属污染而荒废,再加上企业在生产加工后,直接向孔目江内排放废水和尾矿废渣,导致孔目江水质非常低劣。
“以前,村里先后开有两个铅锌矿,山泉和雨水流经矿区之后,把矿区废渣带入农田和河流,河沟、水塘里流的水都是黄色的,根本喝不得,种的庄稼都活不了。”湖陂管理处铁山村的一名村干部告诉记者。
铅锌矿废水污染让这里的村民苦不堪言,大部分村民纷纷往外搬迁。从2008年开始,该村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了重金属污染的大规模治理。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对废渣场内的废渣堆进行削坡、平整,在废渣场下游设置挡渣墙及截洪沟,在废渣场下游建立集水沟和集液池,对渣场内矿井涌出水、渗滤液进行收集。发动群众进行生态恢复,植树种草,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净化土壤。通过几年的治理,铁山村不仅把环境恢复到以前的状况,而且比以前山更绿,水更清。如今,村民们又全部迁回来住了。
铁山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该区花大力气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地的一个例证。近年来,孔目江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孔目江生态经济走廊”的要求,累计投入1.5亿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环境加以治理。该区对污染较重的工矿企业进行整顿,先后关停、搬迁铅锌矿、采石厂、砖厂、小煤矿、洗煤场等工矿企业300余家。
孔目江区境内有一个重点保护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毓秀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有效涵养水源、优化水质,该区在全面实行封山育林的同时,实施“百万树木进村入户”工程,几年来全区共完成退耕还林、退矿还林、退厂还林、荒山造林3.3万亩,实现造林绿化面积近5万亩,其中去冬今春就完成造林面积6200亩,为计划任务的134.8%。
发展花卉苗木,废弃之地“长”出新产业
走访过程中,记者还了解到,孔目江区在治理重金属污染的同时,充分利用通过退耕还林、退矿还林、退厂还林腾出的土地和部分农村集体荒山、旱地及撂荒农田,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探索出一条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之路。
该区积极与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合作,共同开展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试验工程,找出适合本地生长、可以吸收重金属的树种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现已在欧里镇新集镇西侧110余亩土地上进行6个树种的试验。同时以造林复绿的方式,先后启动了乌金井煤矿、皇华煤矿、银山坳古冶炼场等上万亩废弃矿区的生态修复工程。
全国500强企业江苏阳光集团是该区2011年引进的大型苗木种植企业,目前已打造出3万亩花木产业基地。该区还先后引进农科公司、喜耕田公司、台湾今日景艺公司、深圳凯光公司等20余家花木龙头企业落户。
至目前,全区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3.7万亩,其中60%是利用废弃矿区土地发展,并形成了农业科技园、兰花博览园等8个3000至6000亩的连片基地,同时,还有牛樟园、花木大世界、东方园林“标本园”3个万亩连片基地,有红豆杉、香樟等100多个花木品种。特别是由台湾今日景艺公司投资建设的兰花博览园,占地约5000亩,多数是废弃荒地、废弃矿区和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
村民李泉宝原来在外地打工,得知政府引进了花木种植项目,在废弃的土地上办起了兰花博览园,于是,他辞工来到这家企业当上了一名花木管理员,每月收入2000多元。他开心地告诉记者,因为以前开发矿产,这片土地遭受了严重的重金属污染,只能废弃。现在能够再利用,变废为宝。在改善环境的同时,还让农民生产生活都有了很大变化。附近很多农民在兰花博览园上班,比在外打工要轻松得多。
据兰花博览园负责人介绍,农民收入除了上班的工资、公司租用土地的租金以外,还可以根据在这里学到的种植技术,自己培育种植,这也成为他们创收的一部分。培育种植花卉苗木,成为孔目江区正在兴起的新产业。
孔目江区通过一系列环境污染整治工作,尤其通过发展花卉苗木产业,不仅较快地促进了辖区工矿产业转型,还有效治理了辖区多年来因铅锌矿、煤矿等工矿产业的发展而受重金属污染的问题,实现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的“多赢”局面。
如今,该区孔目江水质常年稳定在II类水标准,全区森林覆盖率由成立之初的56%上升到了70.3%,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江西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江西省林业建设先进县(区)。
刘剑 本报记者徐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