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庐陵,生态吉安。
这里满眼皆绿,空气清新。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为国家二级,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362天,赣江吉安段水质稳定在三类,森林覆盖率67.6%。
天蓝、地绿、水净,国家园林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熠熠生辉的烫金名片,展示这里的绿色魅力。
吉安市把生态建设作为改善城乡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满足群众期盼的德政工程、惠民工程,探索出了一条让广大群众共享绿色、积极实践生态文明的发展路径。
秀在外美在心,从生态入手改善人居,让人民群众过上优质生活
每天清晨,披着霞光前来吉安庐陵文化生态园晨练的人们总是络绎不绝。8月18日,吉州区居民邹孝仁带着妻子和孙子早早来到这里环湖慢跑、登山览景。面对记者的采访,老邹笑呵呵地说:“这里的好山好水好树好空气,是金钱也买不到的!我每天早晚要到这个城市‘绿吧’运动。”
现在的吉安市中心城区,市民出门1000米内有公园,500米内有休闲小游园。“四季有花,色彩变化”,使身在其中的老百姓既赏心悦目又健身康体。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吉安秉承“文化、低碳、健康、生态、宜居”建设理念,积极建设城市绿地系统,提升吉安绿色生态核心竞争力。中心城区和下面的县城突出大型公园、城市路网和街头休闲地绿化,建设了庐陵文化生态园、滨江内湖公园、梨山公园等18个城市大型公园,推进了20多公里的后河“金腰带”绿廊和螺湖湾湿地公园等生态工程建设。按照出行500米有一个街头小游园的标准,建成街头休闲小游园80多个。通过森林城市创建、生态城市创建、卫生城市创建、文化品质的塑造等,进一步刻画城市底色和亮色,彰显城市特色和魅力。尤其在中心城区和县城,大力推进高品质主题公园+生态绿廊(城市街头小游园)+郊野公园布局,形成城市生态三级梯度格局,用绿化固化城市组团式发展格局。目前,市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45.16%,绿地率40.6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86平方米。
走进文天祥故里——青原区富田镇文家村,一条小道把记者引进天祥生态公园。人在园中、家在景中的生态美景呼之欲出。村民毛和姑自豪地告诉记者:“公园漫步、广场休闲,不再是城里人独有的生活了。”
在农村,吉安市创造性地提出“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乡风美”的美丽乡村建设理念,并根据“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不等靠要、不占用农田建房、不沿马路搞建设、村庄不搞宽马路、民居门前屋后不搞过度硬化”,“多依山就势、多因地制宜、多搞庐陵风格的坡屋顶、多搞庭院绿地、多搞村庄绿化、多发展产业、多保留古迹、多发动群众”原则,实现“村庄生态美化、村落整体绿化、房前屋后庭院绿化”,与“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的庐陵民居改造相结合,打造庐陵人的和谐幸福家园。全市2535个村编制了绿化规划,全市新农村建设点累计栽植樟树400多万株、各类果树60多万株、绿化苗木200多万株。目前,吉安市共创建34个国家级生态乡镇,79个生态乡镇,66个省级生态村。
谋长远夯基础,从生态着眼保护环境,不给子孙后代留下遗憾
留给未来更多的绿水青山、给子孙后代营造一方美丽家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推动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这是吉安市各级政府共同的奋斗目标。
“有村就有樟、无樟不成村”,千年庐陵古训被续写。古樟成林、林带围村、树荫盖路,成为许多村庄一大风景;爱樟、植樟、护樟,成为吉安城乡的传统美德、自觉行动。建设为古樟“让路”,让古樟“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佳话频传。和吉安人友好相处的何止是樟树,保护珍贵树种、名木古树成了吉安人的自觉行动。吉安对全市1.4万株名木古树登记造册、建档立卡、悬挂保护牌。同时,开展大树古树抢救性移植保护,对重点工程建设区的上万棵大树实行统一收储、集中管护,既保护了绿色财富,又储备了绿化资源。
与生态环境同步推进的是生态产业。通过多年努力,该市形成了拥有60万亩楠木、500万株樟树、100万亩油茶、30万亩花卉苗木基地的绿色生态产业。一年来,全市新增楠木6万亩、油茶10万亩、花卉苗木5万亩、樟树100余万株,建立林下经济基地40多万亩。吉安县横江公塘村、吉州区钓源古村等一批古村,通过乡村绿化与古树群落保护、历史文化传承、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成为乡村旅游的优质资源,带动了经济发展。
负责任抓发展,从生态出发选择“无烟”工业,推动可持续之路越走越宽
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不大,是吉安的现状。
必须加快发展,必须负责任发展。既不能躺在老祖宗留下的青山绿水上不作为,也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的乱发展。吉安的干部头脑清醒。
该市在项目准入上,坚决向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项目说“不”,做到“三个不批”: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批,不符合区域发展规划的不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不批,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一时的发展。对选址不当、不符合城市规划、不符合产业政策和污染严重的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彻底取缔了化学制浆造纸企业。两年来,全市共审批环评项目845个,有效防控了新污染源的产生。同时,注重污染物处理,14个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已建成4个、在建6个;投入542万元对40家企业安装了污染在线自动监控设备,有效督促企业达标排放。
以“绿色”为导向,吉安围绕“产业高端、产品终端、服务前端”的产业定位,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培育,加速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一方面,依托传统产业基础和优势,通过高技术化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实现产业换代升级。充分利用吉安电子产业基础好、技术工人多等优势,引进引导江西航盛、振宇达、盛大国际等一批电子终端产品制造商,带动320多家电子信息企业集聚成链、抱团崛起,提升了产业的聚集度和高端化水平。另一方面,顺应产业发展趋势,着力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引进优特利科技、金一泰新能源汽车等一批龙头项目,集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企业30余家,新能源产业从无到有,快速成长,上半年,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9.5亿元。目前,吉安形成了电子信息、医药化工、绿色食品、机械制造、新能源和微生物农药等“6+1”支柱产业,已有5个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百亿元。上半年,六大支柱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4亿元。
人、城、自然和谐的生态之城,山水秀美、人文尽现的诗意之乡,宜居、宜游、宜业的理想之地吉安,正以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之势,迈步前行。
本报记者刘之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