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对涉及丙类账户债券违规买卖的监管整顿仍在持续,继4月25日要求暂停券商资管、基金专户和信托计划等三类产品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开户后,据悉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债登公司)于5月7日下发正式文件,要求各结算代理人立即暂停为非金融机构法人债券账户提供买债等业务。
昨日(5月8日),中债登公司对记者有关这份文件真实性的采访未予回应。但数位金融机构人士证实确有此通知。
对债券丙类账户的整顿未来是否会以彻底“取消”作为结局?现在还没人知道。但不论是金融机构还是非金融机构人士,都陆续通过媒体表达了不希望其消失的愿望。
北京一位金融机构人士表示,非金融企业参与金融投资的方式本来就很少,不论是丙类户交易还是登记式国债等业务,都为非金融企业提供了金融投资的市场,它们的存在也丰富了金融投资市场,希望未来监管上能够更细致,对目前出现的问题出台比较严格的措施,但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投资渠道被彻底封死。
“监管对丙类户的整顿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只是此前几个案子突然被曝光,吸引了很多目光。市场绝大多数交易还是公平公正的,少数的不规范行为会促进政策的完善。整个债券市场的发展不会因此而受阻。”一位机构债券分析师对记者表示。
另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在众多利益输送案例当中,与丙类户紧密相连的关键词是一级半,后者堪称当前债市寻租最猖獗的领域,而这正是市场化程度不够的结果。
目前,我国债券市场的发行制度较为行政化,缺乏透明度,使得债券发行价格普遍高于二级市场价格,从而负责审批的官员、承销商以及相关的机构和人员,就可以分食中间的差价。尤其是信用债,其差价少则数十个基点,多则1~2个百分点;考虑到动辄数十亿元的债券发行量,仅10个基点就意味着100万元的差价。
去年全年,我国信用债累计发行超过3万亿元,即便用最保守的10个基点的平均差价估算,就意味着30亿元的套利空间,这还不包括债券发行审批环节的灰色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