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到新余市仙女湖区河下镇礼泉村,这种强烈的反差,并没有让张亮感觉失落。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反倒觉得自己的梦想在一步步实现”。
4月16日,记者见到张亮时,他身上已少了“书生气”,更多的是“乡土气”。1986年出生的张亮,是礼泉村大学生村官,职务是党支部书记助理。去年9月任期满后,张亮选择留任村官,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梦想。
为了梦想上海白领回乡当村官
2009年3月,张亮还未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就被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一家公司挖去,成为一名软件培训师,月薪超过1万元。对出生在农村的张亮来说,这是一份高收入的工作。可在一次论坛上,他们这群高收入却又深居简出的“理工男”,被专家称为“张江男”,并被评价为一群不懂生活的“废弃生命”。
这一评价刺痛了张亮的心,让他有了改变现状的想法。其实创业一直是张亮的梦想。可是,在上海无资金无项目,梦想一直是“空中楼阁”。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想到父亲曾是新余市河下镇的一名村官,张亮决定回乡报考大学生村官,干一番自己的事业。
2010年9月,张亮怀揣计算机、财会双学位,来到仙女湖区河下镇礼泉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面对家人与乡亲的不理解,张亮说:“我的梦想是从这里起步的,我应该回来回馈乡亲。”
初来乍到,张亮天天站在村头找老乡搭讪,问他们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村民看见张亮和他父亲一样拉着大板车去收稻子,是真心想留在农村,于是将话匣子打开,让张亮慢慢了解到他们的真实想法。
四处化缘解决村民饮水老大难
礼泉村五亩坑村小组住着30多户村民,由于地下水水质不达标,村民只有来回十余里路挑水喝。张亮的父亲当年曾提出为村里接自来水,解决用水难,可是一直没有实现。此后,历任村党支部书记为此事奔走10多年,得到的答复是“镇里财政困难,缓一缓”。
张亮到任后,看到老人们依旧要多次往返挑水喝,此情此景触痛了他的心。张亮决心要改变这一现状,他通过微博请同学伸援手,电话联系村里在外的经商人士为自来水工程募捐,这样“化缘”下来,资金有7万多元。带着这些资金,张亮找到镇领导,最终镇里同意财政支出10多万元,启动自来水工程建设。
2010年12月28日,五亩坑村小组终于装上了自来水,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用水难问题。用上自来水的第一天,一些老者拍着张亮的肩膀说:“就是比你老子能干!”听到这话,张亮脸红了,心里却想“我一定要超过父亲”。张亮说:“许多‘老大难’问题不是不能解决,而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从白领到村官,每天要面对琐碎事情,晚上静下心来,张亮也会上网,和同学交流自己的心得。张亮每月工资只有1000多元,当大学同学听说他只有这点工资时,都替他惋惜。张亮却说:“村民给我竖起大拇指,这就值了。”
抱团发展“仙泉蔬菜”叫响市场
成为大学生村官后,张亮心中的创业梦想越来越强烈。张亮注意到,村里不少村民都会挑菜到集镇上去卖,由于集镇居民大多自家有菜地,菜往往卖不完,剩下的只能丢掉。此时,张亮所学计算机专业有了用武之地,他先到田间拍照,回到家里制图,在新余市农业信息网等政府网站帮农民叫卖蔬菜。很快,新余城区的天隆超市等3个商场主动回应,给农民解决了“卖菜难”问题。
张亮并不满足与此,他到城区菜场进行考察,发现靠近河下镇的燕子山菜场规模大,且蔬菜供不应求。他与菜场负责人沟通协调,腾出了5个摊位,组织村民统一到菜场卖菜。看着自己的蔬菜被一抢而空,村民才知道张亮是“真有本事”。
“大家吃蔬菜都讲究有机。”张亮说,礼泉村的蔬菜正是按照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种植的。在新余团市委等部门帮助下,张亮组织原先分散的农户一起成立蔬菜合作社,创立了“仙泉有机蔬菜”品牌。如今,礼泉村的蔬菜源源不断销往各地市场,合作社年销售收入达200万元,每户种菜年收入高达3万元。
跨出校门不到4年的张亮,如今竟然也能在两鬓找到白发,因为“自己为梦想付出了努力”。27岁的张亮也在编织着自己的梦:“每个人都有梦想,下一步,我要朝着新余甚至江西‘蔬菜大王’的梦想努力。”目前,张亮以自己的公司作为担保,为村里种植大户办理小额担保贷款,让他们有资金投入,扩大种植规模,然后统一找销路,让“仙泉有机蔬菜”越做越大。
本报记者余红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