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企业网
热线电话:0791-88185535 | 监督电话:0791-88185535

流转出规模 管理出效益

2013-04-15 15:02

  如何办好家庭农场?宜春袁州区月之南有机家庭农场从破解规模、效益、管理等难题入手,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攀升。2011年,销售收入达300多万元,去年比2011年增长1倍多,今年第一季度,销售收入又比去年同期增长30%。

  春耕时节,记者走进这家农场,探寻其发展奥秘。

  土地流转,让家庭农场有了经营规模

  是农场就要有规模。4月4日,农场主杨晓东向记者介绍他的“招数”:在与农民签订的合同中规定,如粮价上涨,5年内上调土地流转费。此举让土地流出户吃下了“定心丸”。自2011年5月兴办以来,“月之南”以每亩450元的土地年租金,从农场附近的南庙乡流“进”了2100亩土地;同时,招聘了100多名土地流出户的农民来场务工,月薪2000多元,使农民享受到了流转和务工收益,避免了土地流转期限短、经营不稳定的现象。

  为扩大规模,去年,杨晓东又采取与100多户农民办“子农场”的形式,流“进”了1000亩土地。具体做法是:由“月之南”免费提供良种、技术服务,农户按质量标准种植水稻,收获的稻谷按高于市场价收购。这样就帮助农民避免了市场风险,实现了增产增收。南庙镇南庙村农民肖建如算了算,他家100亩农田种植的紫色水稻平均亩产达350多公斤,每亩比种常规水稻多1万余元。

  打有机牌,让家庭农场效益最大化

  家庭农场要赚钱,关键要打好“有机牌”。

  生产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头道工序就是土地要有充足的有机肥料。2011年下半年,“月之南”投资50多万元,兴建了一座年产1万吨的有机肥厂,将收购的禽类粪便、生活垃圾、菜子等加工成无污染且肥效期长的有机肥。有了肥料保障,“月之南”种植了1500亩的无公害、有机蔬菜,2000多亩含硒元素的有机紫色水稻,年产无公害、有机蔬菜750吨,优质、特色有机米600吨。由于产品品质好,蔬菜、稻米获得无公害、有机(转换)产品两个认证。

  为提高土地产出率,“月之南”投资50多万元,购买了60台(套)农机,水稻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蔬菜节水灌溉设施面积达1000亩,覆盖30多个蔬菜大棚。目前,每亩蔬菜年产值可达近2万元、纯收入逾1万多元,是普通蔬菜的3倍多;每亩有机紫色水稻年产值2万多元、纯收入1万多元,是普通水稻的9倍。

  规范管理,让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我省家庭农场主大多是种田能手,有一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有相当部分的家庭农场主没有实行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对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

  “月之南”的人才观值得借鉴,在“量才录用”的同时,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对技术型员工进行专业培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建立起了完善的管理、监督等制度,实行奖罚分明。今年2月份,一家庭成员因工作失误,给农场造成经济损失,“月之南”坚决将其除名。

  为提升竞争力,“月之南”先后高薪外聘了10多名农技、管理等专业人才,实行科学化、规范化、效益化管理,为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动力。近年来,先后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10项,新品种10多个;在宜春中心城区建立了1个蔬菜批发点、5个直销点,产品销往南昌、长沙等地。

  谈到下一步的打算,杨晓东说,农场虽已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但要实现将基地规模扩大到5000亩,兴建大米加工厂和蔬菜加工厂的目标,资金缺口较大。他希望政府提供融资服务,给予贷款贴息、享受各项国家农业财政补贴,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希望政府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给予技术支持。

  记者手记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查显示,现阶段种粮户的经营规模达到百亩以上时,土地利用率会提高10%以上,经济效益会提高25%以上。“月之南”经验告诉我们,通过土地流转,家庭农场才有土地支撑,才能实现规模化经营,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才能显著提高。

  发展家庭农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制定专门的财政、税收、贷款等扶持政策。要引导家庭农场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摆到更高的高度,以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开拓市场,以品牌打市场,使家庭农场成为名副其实的效益农业基地。

  本报记者宋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