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企业网
热线电话:0791-88185535 | 监督电话:0791-88185535

11家上市央企去年亏近400亿 经营管理成本高企

2013-03-29 15:37
副标题#e#

11家上市央企去年亏近400亿 经营管理成本高企

今年的央企,注定是资本市场上的“另类典型”了。据统计,目前已经公布2012年报的央企上市公司中,有11家亏损共计约400亿元之巨。当中,仅中国远洋、中国铝业和鞍钢股份这前三名就分别亏损了95.6亿、82.3亿和41.57亿。而中国铝业还表示,董事长等高管已经大幅降薪,幅度最高接近40%,年薪只有几十万。亏了80多亿,这工资不低了。

中铝巨亏82.34亿 职工薪酬超50亿

3月27日晚间,中国铝业发布2012年年报显示,公司去年营业收入为1495亿元,同比增长2.47%,但亏损82.34亿元。

尽管氧化铝、电解铝的产能过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中国铝业的巨额亏损已然挑战着市场人士的神经。

在中国铝业20家主要的子公司和参股公司里面,2012年只有中铝国际贸易公司一家盈利,亏损过亿的更有10家。

其中,中铝河南铝业公司(下称“中铝河南”)去年亏损最多,高达5.2亿元,其次是包头铝业公司和中铝瑞闵铝板带公司,去年分别亏损3.94亿元和2.25亿元。此外,中铝河南的净资产已经连续两年为负。2012年,中铝河南的净资产为-14.7亿元,而2011年其净资产为-9.54亿元。

在年报里,中国铝业特地对薪酬情况有个说明:董事长2012年应付报酬总额为57.78万元,比去年降39.46%,总裁、高级副总裁、副总裁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但这只是“面子工程”,实际上中国铝业的职工薪酬并没有降多少。年报显示,其2012年的职工薪酬只比2011年降了0.99%,达到51.43亿。

亏损幅度远超同行

铝价下跌,印尼铝土矿出口限制,是中国铝业自身对亏损的解释。

国内铝企对印尼铝矿石的依赖由来已久。富宝资讯铝业分析师徐萍表示,我国90%的铝土矿都是进口印尼的,去年,印尼限制铝土矿出口,对铝企的成本影响很大。这一现象是国内大部分矿企都要面对的,但是均不像中国铝业亏损得夸张。

主营铝加工的南山铝业(600219.SH)去年营业收入为148.7亿元,同比增11.57%,净利润为6.9亿元,同比降32.39%;云铝股份(000807.SZ)主要产品是铝锭和铝加工产品,其发布业绩预告称,公司净利润预盈为1000万-2000万元,同比减80%-90%。

“印尼限制铝土矿出口以后,不仅提高出口关税,还实行配额制。现在印尼的铝土矿来多少,我们就加工多少,根本不够用。”中铝山东分公司一位中层领导无奈表示,公司的铝土矿供应80%以上来自印尼,很被动。

“去年印尼限制出口以后,矿石很紧,带来的后果就是价格高,出量小。”上述中层人士表示,公司目前是弹性生产,产量不高,氧化铝效益不行,也正在往化学品氧化铝方向转移。

中国铝业年报显示,印尼铝土矿出口限制导致本集团压缩产能170万吨左右,使得2012年氧化铝成本同比上升4%左右。

而一位去年调研过亏损最大的子公司——中铝河南的分析师告诉记者,该公司效益不好,主要是做铝箔和铝锭的,品种比较单薄,而且设备看起来很简单、很一般,开工率一直不是很高。

“中铝河南的铝锭原来一部分来自中铝,一部分来自当地。但中铝的价格比较高,且运输耗时耗钱,所以现在基本上依赖当地。”上述分析师表示,据当时一位经理说,中铝河南准备往铝板业务发展。

人均薪酬不降反升

效益如此差,薪酬却不少拿。

上述分析师直言,跟民营铝企相比,国营铝企高管的薪酬非常高,成本也因此比民营高出不少。

在经历去年82.34亿元的巨亏后,中国铝业董事长、总裁、高级副总裁、副总裁的年薪均标榜有所下降。在年报中,均作了特别说明。

根据“薪酬情况说明”,2012年,中国铝业董事长熊维平应付报酬总额57.78万元,比2011年减少39.46%;总裁罗建川、高级副总裁、副总裁分别领取应付报酬总额为52.87万元、52.63万元和47.29万元,分别同比减少37.23%、35.25%和27.15%。

然而,在成本分析表里的职工薪酬一栏,中国铝业2012年的职工薪酬为51.43亿元,仅比2011年的51.95亿元少了5200万元,降幅仅0.99%。

如此落到每个人头上,中国铝业员工的平均工资不降反升。

而据2011年年报,中国铝业的在职员工总数为10.126万人,平均每人年薪为5.13万元;到2012年,在职员工总数降至97990人,平均每人年薪为5.25万元,同比反而增加2.34%。

再考虑到公司高达27.44亿元的管理费用,公司经营管理成本之高令人乍舌,不愧为巨型央企。

#p#副标题#e#

中国远洋保壳战只剩9月 18家机构豪赌加仓

“今年确实没有退路,必须要背水一战。”3月28日,中国远洋年报媒体发布会上,公司干散货业务部负责人许遵武表情凝重。

3月27日晚,中国远洋交出的年报业绩低于市场预期,尽管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72.0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6%,但净利润续亏高达95.59亿元,远超此前10余家机构78亿左右亏损额的预期。更为严峻的是,在持续两年大幅亏损的情况下,身为国内航运巨头的中国远洋亦濒临退市边缘,按照新主板退市规定,若2013年再度亏损,中国远洋将被上交所暂停上市。

眼见2013年已经过去四分之一,留给中国远洋扭转乾坤的时间仅剩最后9个月,但在全球航运业全面复苏遥遥无期的大背景下,这场退市保卫战注定颇为艰难。

变卖资产为最大希望

“2013年整个航业会有所好转,但仅局限于低位回暖。”一位长期跟踪中国远洋的券商研究员告诉记者,“中国远洋后续想要摆脱巨亏,一是依靠变卖盈利资产以缓解资金压力;二是寄希望于国家出台相关航运政策,推动航运行业的发展。”

“2013年,国际航运市场供需矛盾仍然存在,但供需缺口有所收窄。集装箱方面,2013年全球航运的增速将由去年的3.7%上升到6.1%,运力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将缓解供需矛盾。”中国远洋副董事长马泽华指出,“今年中国远洋将多措并举,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改善业绩。”

2012年,标志全球运输兴衰的BDI指数大幅下挫,全年平均值仅为920点,较2011年同期的1549点骤降40.6%。尽管拥有全球最大的干散货船队,但无奈运价运力持续低迷,中国远洋干散货运力规模被迫大幅萎缩,由2011年底的374艘降至332艘。

受累BDI指数持续低迷影响,中国远洋干散货航运业务2012年实现收入160.98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31%,而同期成本仅下降21.1%,收支倒挂的情况下,营业毛利巨亏44.96亿元,大幅拖累中国远洋整体业绩。

尽管BDI指数已经跌至谷底,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数业内人士对2013年BDI指数大幅恢复并不乐观。“2013年全球经济逐渐回暖,我国也加强固定资产投资,提升了矿石、煤炭需求;另一方面新船交付高峰已过,运力过剩现象有望缓解。但由于当前供过于求的现象短期内仍存在,BDI指数或将在小幅空间中上涨。”中投顾问交通行业研究员蔡建明向记者指出。

而有券商研究员则更为悲观向记者指出,航运行业近几年没什么变化,总体来说供给方面还是比较大,中国远洋的运输需求主要是和全球经济相关,如果全球经济复苏程度不是很高,运输需求增长的速度不会很快。

由此对于中国远洋来说,单纯希冀航运业整体趋势好转实现亏损显然不够,而成本调控和资产出售则成为公司下一步自救的主要手段。

根据许遵武介绍,今年将继续紧抓燃油成本控制,去年中远散货对自有、租入船采取必要手段降耗、降速,以减少燃油成本开支,在油价上升9%的情况下,公司油价成本较2011年减少4000多万人民币。

此外中国远洋2012年费用控制也较为明显,其管理费用从2011年的5358百万元降至5045百万元,同比降低5.8%。

但相比动辄近百亿元的亏损体量,成本和费用的调整无疑只是杯水车薪,出售盈利资产成为自救的重要一步。3月12日,中国远洋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决议将中远物流100%股权售予母公司中远集团以改善业绩。

对此,中国远洋董事姜立军指出,本次股权转让交易对价为67.4亿元,预计转让收益可达19.6亿元。 “为扭亏为盈而剥离盈利资产并非明智之举,必然会削弱中国远洋的核心竞争力。但在三年连续亏损的压力下,通过变卖非主营业务盈利资产以谋求度过寒冬,也是不得以为之。” 蔡建明向记者分析。

基金不离不弃,加仓力挺

尽管中国远洋再度亏损,但2012年四季度,包括基金在内的机构显得对公司后续扭亏则颇有信心。从持股情况来看,四季度共有18家机构持有中国远洋,较三季度11家机构持有大幅提升。机构持股量也由三季度的57.07亿股提升至57.18万股。

对此,前述券商研究员告诉记者,“远洋作为国内较大的航运企业,代表了国家发展战略,因为我们判断不太可能出现连续3年的亏损,它会尽力去避免连续亏损退市的可能。”

该研究员进一步指出,下一步中国远洋不排除有持续资产出售以扭转亏损的可能,此外,所以国家可能也会有相关的救助政策,市场有这样的预期。

但对于这个观点,中国远洋的高管不置可否:“可以说,对于一切有利于改善公司业绩、长远发展及维护股东利益的举措,我们都会认真研究论证,一旦有实质性措施我们都会按照规定予以披露,截至目前,并无可行计划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