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贸易融资异化成跨境资金套利工具,为企业伪造出口提供了利益驱动,亦为银行理财产品提供了销路;监管部门已叫停这类业务。
据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4月份以来,中国出口数据尤其是内地对香港出口“坐火箭”的背后不只是企业的个体行为。通过一些银行的运作,本为方便企业进出口业务的贸易融资工具异化成了跨境资金的套利工具,即在银行的“穿针引线”之下,企业通过伪造出口货单获得大量的境外贷款,在稍纵即逝的时间窗口捕捉利率差和汇率差。
记者采访多名银行业务经理发现,围绕币种、汇率、利率和资金来源四个要素,这类业务已经衍生出了纷繁复杂的套利产品,而这在深圳银行业已是公开的秘密。
正规途径下,企业要获得这类融资贷款需要资金抵押,但在现实操作中为了增加收益被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所取代。
由于企业的收益取决于贸易额的多少,因此这一套利工具的存在也增加了前者伪造出口的利益驱动。而在这条利益链上,银行的收益可能比企业更多。
一份由央行广州分行和国家外管局广东分局4月底下发的加急通知显示,已经对这类投机产品予以明确叫停。(编辑:姜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