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敏
近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下称《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批复明确,国家将从投资、财政、融资,以及土地等各方面,对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给予政策支持。
《规划》明确了95个地级老工业城市和25个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的市辖区,共涉及全国2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此项批复距始于去年10月30日的“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摸底调查”仅5个月时间。
然而,列入老工业城市大名单,并不意味着国家的系列支持政策随即便可落实。
“在这100多个城市和市辖区当中,要选取一批做先行试点。”各地方发改委有关部门均表示“必须争取”。 而令地方老工业基地不安的是,试点单位数量的不确定、标准的模糊,很难在知己知彼的状态下展开竞争。
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有关负责人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所谓的试点指的是对城区老工业区的试点,这是落实《规划》的一项具体工作。
各地争夺“试点”
试点就是先行一步,先享受有关政策,没进入试点的,就先等一等。
“从摸底调查到《规划》批复,时间上看可以说非常迅速,这表明国家对这项工作决心已定。”辽宁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表示。然而,纳入《规划》并不等于相关政策可以得到落实,各地发改委表示,如果能够进入首批“试点”,才意味着真正能够开始享受政策。
据媒体报道,今年上半年国家将启动首批试点基地,分年度、分批、分步对各老工业区给予政策支持。4月上旬,各地市将老工业区的试点方案由当地政府上报国家发改委,经国家评审通过后,国家将落实四个方面政策支持,支持各地开展老工业基地改造工程。
“《规划》出台后,纳入《规划》当中的城市还要有试点,试点的范围不是整个城市,而是城市当中的某一个区域,也即是该城市中的某一个老工业区拿出来试点,搞试点的意思就是第一步不能全面铺开;资金方面可能也是问题,国家不能一下拿出这么大一笔钱解决老工业基地的所有问题,先小范围地做试点,同时国家根据试点的情况再扩大范围。”辽宁省发改委东北振兴处处长宁国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