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企业网
热线电话:0791-88185535 | 监督电话:0791-88185535

建工改制转型 书写发展新篇章

2013-03-27 15:44
建工改制转型书写发展新篇章——江西建工第三建筑有限责任公司发展纪实
 
 
 
 
  江西企业网讯 江西建工第三建筑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82年,其前身是江西省第三建筑有限责任公司。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国有企业改制的要求,2009年8月改制为江西建工第三建筑有限责任公司。现有管理人员500多人,其中高、中级职称人员200多人,注册建造师130余人,国家、省市级优秀项目经理32人。企业注册资金10479.54万元,资产总额18亿元,年生产能力30亿元以上,经营规模80亿元以上,年上交税金近1亿元。拥有国家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专业承包、消防设施工程专业承包、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总承包等7个一级资质和公路、水利水电、石油化工、园林等多项二级资质,是江西省最具影响力和实力的建筑施工企业之一。
 
  江西建工第三建筑有限责任公司改制前还是一个资质单一、管理粗放、负债累累、问题丛生、承接业务难的公司,年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均在8亿元左右,企业和职工都在痛苦中煎熬,在期盼中等待。2009年,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摸爬滚打几十年,历经痛苦与创伤的江西三建人“扬眉吐气”了,迎来了企业发展的春天。这一年,公司进行了整体改制,改制后,公司涅槃重生,发生了“脱胎换骨”、“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司从董事会、党委到经营部门均确定了生产经营目标,并实施保证措施,通过整合资源,深挖市场,打调结构、升资质、强队伍、防风险等系列经营组合拳,向高层建筑、道路桥梁、装饰装潢、水利水电建设、节能环保等领域发展,并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良好机遇,生产经营等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呈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大道上一路高歌猛进、欣欣向荣,施工业务记录不断刷新。
 
  2010年新签合同额30亿元,营业收入19亿元;2011年新签合同额50亿元,营业收入23亿元,比改制前增长362%和225%,实现利润近2000万元,是改制前的近20倍。荣获1项国家级工法、6项省级工法和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大口径顶管穿越浅覆土及构筑物保护综合技术》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QC成果《方形沉井施工质量控制》、《确保钢管桩支架施工质量》分别被评为2009年、2010年全国工程建设QC成果一等奖。打造了华东理工大学教工食堂工程、江信国际花园综合楼、赣州星光华城商住楼、南昌联创光电二期科技大楼等6个江西省杜鹃花奖、和省优工程奖、省市文明工地奖等182项。江西省防震减灾应急指挥中心工程、上饶三清山机场道路工程I标、芳湖苑住宅小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公租房等省市重点项目在全省规范文明施工,工程质量、安全在各类检查中排名前列,获得各级领导好评。三清山机场是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的新建设机场项目,是省“十二五”期间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之一,省长鹿心社、省纪委书记尚勇、常务副省长凌成兴、副省长洪礼和等省市领导出席开工典礼。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公租房工程规范管理文明施工,顺利通过2012年建设部质量安全国检,并获省级安全生产标化工程称号;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图书馆荣获全国安全文明施工AAA称号。 
 
  2012年,公司乘改制发展之势,生产经营等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再创新高,实现营业收入28亿元,新签合同额70亿元,创下6项省优工程、3项省级文明工地奖和1项江西省安全质量标准化工程;申报国家级工法1项、省级工法3项和6项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2项QC成果在江西省级成果交流发布会上获优秀奖。   公司连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施工企业、江西省建筑业先进企业、江西省安全生产管理先进单位、江西省建筑施工百强企业、江西省守合同、重信用AAA企业、江西省质量管理信得过企业,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工程建设先进施工单位和南昌市先进施工企业、南昌市诚信文明单位。2012年又获全国建筑业AAA信用企业和江西省建筑业先进企业。解放思想,定位市场,谋划发展之路作为老牌企业,江西建工三建公司30年的辉煌历史中也曾历经过低谷。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经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公司领导认真分析、研究市场形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不断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地调整体制创新机制,不断地探索实践,沉淀的发展之魂,最终令企业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进位赶超、迅速崛起之路。摒弃“大锅饭”思想,树立了业绩文化理念。公司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分配体系,建立了分公司和项目部奖励兑现机制,使公司效益意识深入人心。摒弃“等靠要”思想,弘扬“争抢跑“作风,重新梳理和完善了经营机制,确立了“抢占省内、拓展省外、辐射国外”的大经营战略格局,大力贯彻全员经营意识,激发全员的责任意识、企业意识,,经营工作日益走向正轨。摒弃陈旧的体制机制,建立了集约化、精细化管理模式,一手抓组织机构变革,一手抓管理手段变革,建立了有效的部门整体运行配合机制,形成了企业最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一次次观念洗礼、一次次创新实践、一次次体制机制变革,为公司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活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经济较快发展改制后,公司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不断创新经营机制,着力调整经营结构,取得了消防设施工程、钢结构工程、机电安装工程、土石方工程4个专业承包工程一级资质和水利水电、园林、机电安装二级资质,拓展了市场经营领域,为企业多层次、多触角、多方位承接业务创造了良好条件,并在水利水电、园林等领域开辟了新市场,赢得了发展先机。
 
  2012年,公司大胆开拓省内外经营市场,在内蒙古、宁夏、云南、河北等省市注册了分公司,省外共承接业务36亿元,同比增长58%。有8个省外分公司经营规模突破亿元(其中,1个超过5亿元)。通过在省内外承建,输出品牌和管理,整合社会资源,大力做大企业规模和扩大社会影响,实现“干一项工程,创一项优良,留一方美誉,拓一片市场”的发展环境。探索城市轨道交通施工和项目股份经营新模式,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江西省政府、省国资委和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目前正拟与中铁隧道集团三处联合,积极努力参与南昌市地铁2#线标段的投标,力争成为江西省建筑业首家进入地铁施工的本土企业。2012年,在充分调研市场的基础上,探索新的经营施工模式,采取项目模拟股份经营形式,以投资入股项目,基本保持略高自营项目的收费,全年共有3个项目,造价共4.5亿元。采取这种股份经营模式,一方面提高参与大体量工程承接施工能力;另一方面盘活资金,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为推进富裕和谐企业建设凝心聚力在企业经济效益好转时,公司不忘为全员职工谋利益,为困难职工做好事、办实事,设身处地、尽心尽力地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切身利益。
 
  改制后,职工收入每年呈15%大幅增长,解决了职工“医保”、“社保”和水电社会化及许多历史遗留问题,为国有企业挽回资产损失2350万元。多年来,把关心职工、善待职工放在心上,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落实在行动上。2012年春节期间党政工走访慰问职工67人次,发放慰问金53116元。根据省政府政策,及时调整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并及时向集团工会、省总工会申报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对象。工会为内退、下岗多年,重病住院治疗,家庭生活十分困难的职工发起了献爱心捐款活动,200人伸出了友爱之手,共捐助23840元,解决了燃眉之急。党委和工会及时送去组织的关心与温暖,让职工真正感受到企业改革和发展带来的成果。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募捐活动,热心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促进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树立行业新形象公司由原青云谱区洪都南大道、不到2000平方米的办公楼搬迁到西湖区北京西路248号、装修一新的原江西省建工集团公司办公楼,圆了几代人的夙愿。
 
  新办公场所的启用,根本改变了公司落后的办公环境和办公条件,大大提升了公司的社会形象。公司紧紧围绕企业改制、生产经营、重点工程建设以及党建工作、文化建设、“创先争优”活动等方面,加大新闻宣传力度,提高媒体关注度,在省内外报刊《中国工程建设通讯》、《中国建设报》、《中华建筑报》《建筑政工研究》和全国各类网站用稿100余篇,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提升了社会信誉,实现了企业转型快速发展的深入解读和企业品牌形象的跃升。公司把“建品质世界,筑长青基业”企业使命和“夯实百年基础,铸就千载丰碑”企业精神融入企业经营理念、决策思路、管理制度、品牌战略等生产经营各项工作中,建立了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导向和管理流程,强化了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培育。进一步了规范、统一了公司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管理视觉识别形象。开展企业平安创建活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良好人才建设队伍公司领导班子坚持不懈地抓社会治安、企业综合治理和劳务工作。
 
  按照江西省国资委、江西省建工集团公司综合治理治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综合治理工作责任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综治工作防护体系,为职工创造良好劳动关系平台,竭尽全力做好涉及职工利益的工作和矛盾纠纷调解排查工作,制定了应急预案防范与保障体系,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了影响企业稳定的突发事件。近几年,未发生一起进京赴省非正常上访事件。近几年,公司大力推行人才强企战略,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培养与引进并举,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水平的专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得到锻炼脱颖而出。2013年,公司董事会提出了“新签合同额80亿元,营业收入超过30亿元”的年度生产经营指标,按照这一目标,公司将提前完成企业“十二五”期间发展规划的经营指标,从而书写企业改革发展的新篇章。(刘建城 胡庆生 记者 曾伟峻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