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全南、龙南、定南人民永远不会忘记,2012年6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赣州‘三南’(全南、龙南、定南)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建设”。
面对如此厚爱,赣南人民以巨大的热情推进顶层设计。成立了赣州“三南”加工贸易示范地规划建设协调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三南”联席会议制度,编制了《赣州“三南”(全南、龙南、定南)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示范地发展规划》,按照“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一主多从,弹性布局”的原则,打造全国著名的离子型稀土新材料深加工等4个产业基地、江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先行区、赣粤产业走廊的经济合作区及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东风催开花千树,一时间,“三南”的经济发展呈现万马奔腾、你追我赶的态势。日前,记者走进“三南”,了解了很多有血有肉的个案,从中得到不少启示。
启示一:要将国家政策红利最大化释放,必须建设好对接平台。
国家选择“三南”作为加工贸易示范区是具有战略眼光的创新之举。“三南”是江西省融入珠三角经济圈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最前沿。《若干意见》出台后,赣州又是华东地区唯一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的设区市。同时,由于“三南”生态优越,商务成本低廉,政务环境优良,口岸设施齐全。因此,“三南”联合建设国家级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示范地后,吸引了中国五矿集团、江苏阳光集团、广东广晟集团等一批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稀土、钨、电子信息、氟新材料、玩具、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集群逐步形成。《若干意见》带来的利好越来越多地释放。
启示二:打造加工贸易示范地要崇尚节约、高效的原则,不搞重复建设,避免出现长草车间和烂尾厂房。
3月28日,全南、龙南、定南三县首次在深圳联合招商,签约项目9个,合同资金达21.5亿元。三县联手招商,最直接的效益就是招商费用由三县分摊,每个县都节省了一大笔资金。
招商由“散打”改“团体”,“三南”不再像过去一样“门槛一降再降,成本一减再减,空间一让再让”地进行打折竞赛。而是“同唱一首歌”,统一推介《若干意见》带来的利好,反倒让客商对投资更具信心。今年1至7月,“三南”各县引资增长幅度都超过了20%。
联手打造加工贸易示范区,“三南”各地十分注重防止重复建设。他们强调错位发展,整合三县工业园区,以产业关联度为主线,对基地各片区主导产业、辅助产业进行合理布局,实现结构互补、优势互通。“三南”均是稀土储量大县,但在矿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方向上,龙南县把目光瞄准发光材料,全南县重点攻关汽车尾气净化剂及相关产业,定南则把重点放在稀土新材料上。
启示三:联手建设加工贸易示范区,有利于三县良性竞争。
全南大力筹措资金升级改造4条出县(省)通道,融入广州等珠三角发达城市“两小时经济圈”,逐渐改变了外商眼中“省尾市角”的形象。同时,投资8亿元升级改造工业园区,极大地改善了投资环境。香港客商李敏昌有感于全南的变化,投资2亿多元成立智源工具制造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全南电子产业多增了5家上下游企业。
龙南早已从全民招商的老路退出,先后开创了代理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后方招商、零地招商等模式,不过最值得称赞的还是产业招商。勤业(工业)龙南有限公司落户龙南后,又吸引南龙玩具有限公司等一批港澳企业进来,形成了一个由20家上下游企业组成的江西省最大的玩具出口基地。定南县启动了生态工业园等5个园区建设,提高了项目承载能力,今年上半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比去年明显增多。
启示四:打造加工贸易示范地,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
“三南”十分注重发展与加工贸易相关联的金融、物流以及为产业转移服务的职业教育等。2012年,龙南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10.21亿元,生产服务业比重占服务业比重达65.7%。
定南县出台一系列措施解决农民工城镇户口、保障性住房、子女教育以及养老保险等问题,为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落户,也使小小的定南县成为广东人经常光顾的后花园。
全南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各类新兴城市服务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县域金融机构从8家增加到15家,物流业增加到10家。
记者点评:
《若干意见》颁布实施一年多来,赣州人民以怎样的创新精神将国家政策红利最大化地释放?又如何以超常规的措施和力度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三南”联手打造国家级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示范地,就是典型的例证。它对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振兴发展,促进项目对接、优化产业结构、深度开发招商途径、加快城市化进程、打造升级版产业、促进县域经济良性竞争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今天的“三南”国家级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示范地对于原中央苏区来说,类似于30年前深圳特区在广东的位置,让我们一起关注她、呵护她、浇灌她、完善她吧。
本报记者蔡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