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在刚刚结束的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省委书记强卫提出的“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16字方针为我省新时期的发展提出了新方向、新要求。
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期,特别是随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赣南等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政策效应不断显现的重要阶段,加速发展中的新江西,正呈现“一天一小变、几天一大变”的局面。
今天起,江西晨报重磅推出《纵横江西》专栏,每周将以跨版的大手笔篇幅,用文字为你记录、用笔触为你描绘、用思想为你解析江西发展进程中的点点滴滴。我们的报道将做到既有“高度”:关注省情,解读我省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上层建筑的聚焦热点。也有“低度”:关注民生,在江西大发展的宏伟蓝图中,接上基层群众的“地气”。 《纵横江西》,将打造一份新江西的全景纪录。
7月26日下午,九江市第三医院宣传干事钟圆已经在计划周末和男朋友去南昌红谷滩万达广场Shopping;与此同时,江西财经大学教授朱丽萌刚刚在九江忙完调研工作,仅花了1个多小时就回到了南昌的家。这是南昌人和九江人的“双城生活”,但是,不久后抑或可以称作是“同城生活”。
可能很少有人会知道,其实早在21年前,江西便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宏图上创造了一个新的经济学热词“昌九工业走廊”;而21年后的今天,这个名词有了升级版——“昌九一体化”。就像前几天钟圆看到新闻后,兴奋地和同事们介绍的一样:“九江和南昌要统一区号,打电话没有长途漫游费;两地还要互通公交车;旅游的门票也可以互通……” “昌九一体化”,这个还有很多人都不甚明了的词究竟是个什么概念?在今天的报道中,我们将为读者全面解读“昌九一体化”的前世、今生、未来,在这样一种跨区域的合作中,将会给两地居民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南昌和九江这两个城市,又如何演好这出“双城记”抑或是“同城记”?
前世:全国经济发展大潮催生出“昌九工业走廊”
1992年1月至2月,邓小平南巡把改革开放推向了新的高潮,所到之处的泥土里无不透着破土而出的改革气息。也就是在邓小平南巡路过江西后的第3天,红色土地上孕育出改革的种子——建设“昌九工业走廊”的战略决策传遍赣鄱。
“当时国家决定加快京九铁路建设,纵贯南北的京九经济带正在酝酿和构筑当中。恰逢浦东沿江开发如火如荼,昌九工业走廊正是想以此为契机,融入以浦东为龙头的沿江开发当中去。”朱丽萌对我省昌九工业走廊的发展具有多年的研究,她说,昌九工业走廊的决策顺应了当时全国经济发展的大潮。
那么,规划中的昌九工业走廊是什么模样?按照我省作出的战略规划:昌九工业走廊建设主要在沿昌九公路两侧展开布局,并以工业为主,故命名昌九工业走廊。主要在沿福银高速昌九段(原名为昌九高速公路)两侧布局,包括南昌、九江两个设区市的市区和南昌、新建、永修、德安、九江等五个县,属于单轴开发模式。“所谓的‘单轴开发模式’,也就是说,把南昌和九江两个城市拉成一条线,这条线全长约161.4公里。”朱丽萌说。 当时有一种说法,昌九工业走廊的打造将串联起走廊沿线一颗颗闪亮的“明珠”,成为我省不可多得的工业发展风景线。
160公里昌九工业走廊遍布24个工业园区
就在江西开始打造昌九工业走廊后不久,江西省发改委的办公楼里挂牌成立了一个全新的办公室——江西省昌九工业走廊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成立不到100天后,该办公室发布了文件《江西省关于鼓励开发昌九工业走廊的规定》。
“凡个人在走廊内合资或独资兴办工业企业并形成固定资产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开业满一年后,按实际进资额计算,每10万元可以安排一个符合条件的城镇户口指标。”“南昌市、九江市及所属走廊内各县,从今年起到1995年,每年要从所辖区镇上交的财政收入中,安排5%~10%用于城镇、交通、供水、绿化等公用设施的建设。”在这个满满当当记载了25条具体措施的文件里,每一条措施都饱含了激励性质,适用于走廊里工业区和开发区的建设。
1993年5月,京九线全线开工,1996年6月通车的同时,江西第一条高等级公路昌九公路通车。这也意味着,打造昌九工业走廊的先决条件已成形。此时,一大批工业开发区犹如雨后春笋般遍布昌九工业走廊,包含了九江开发区、共青开发区,星火工业园、宝塔工业园、综合工业园和汽车工业园,桑海开发区、南昌经开区、高新区、小蓝工业园等24个工业园区。“1994年,我省只有6个工业园区。”省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麻智辉说,这种发展的加速度在我省是前所未有的。 据省发改委的信息显示:在1992~1995年间,全省一半左右的基础建设资金都投入在昌九工业走廊建设上,昌九工业走廊地区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左右,大量外资企业涌入走廊工业园区。
走廊发展陷入瓶颈“样本”作用消失
“发展得不是很理想!”“有点儿力不从心!”谁也没有想到这些词汇是用来形容当年异样风光的昌九工业走廊。然而,事实确实如此!据省发改委的相关人士向记者回忆,2000年前后,江西省、南昌市和九江市的发改委陆续将之前单独成立的昌九工业走廊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撤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麻智辉看来,昌九工业走廊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我省提出的发展思路,但是实施起来却有力不从心的地方,这和当时全省的经济发展情况密切相关。“当时全省的GDP、财政收入都处于发展期,资金乏力,加上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银行和外商投入昌九工业走廊的资金锐减,可以说严重影响了走廊建设步伐。”麻智辉说,昌九工业走廊的发展“样本”作用逐渐消失。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的发展战略、思路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全省要求平衡区域发展,东西南北都要发展,不再只是突出某一个区域的发展。”麻智辉说,这对于昌九工业走廊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昔日的“光环”不再时,昌九工业走廊尚未放弃,而是在等待再次迸发的发展机遇。
由一条走廊升级为城市群发展规划
对于江西而言,昌九工业走廊承载了太多的崛起期望,“不抛弃、不放弃”是深植其中的精神实质。2006年7月,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滚动发展的蓝图——《江西省昌九工业走廊“十一五”区域规划》出台。
规划提出,经过5年努力,把昌九工业走廊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技术水平高、配套能力强的优势产业密集区和城市群落密集区、开放型经济密集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45%以上,城镇化程度达到55%以上,开放型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50%以上,使走廊地区成为江西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
省发改委有关人士表示,把南昌、九江两市整体纳入规划后,昌九工业走廊只是延续了以前的概念,实际上是由以前的“一条线”转变为一个重要的区域经济板块。根据当时的规划,到2010年,昌九工业走廊地区生产总值将超过304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0%左右。可见,昌九工业走廊的重要性是毫无疑问的。因此,也被赋予了更新的“使命”——成为江西大开放的平台、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区,成为江西最重要的经济板块和增长极,对全省经济都应该具备辐射力和带动力。
如果说昌九工业走廊以前是围绕南昌、九江两极发展,此次规划的提出则提出了“城市群”的概念。也就说,这昌九工业走廊地区内将形成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重点镇的城市网络。这无疑是一次发展的“变脸”,让走廊再次成为招商引资的“香饽饽”。 2010年9月20日,耗时两年的昌九城际列车正式开通,为南昌、九江按下了发展的快进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