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取消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另外,取消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2.3倍的上限,由农村信用社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对客户的贷款利率;同时,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作调整,仍保持原区间不变,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
新的贷款利率限制实质上是不具有约束性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报告,近90%的未偿还贷款已经被定价在基准利率或之上。花旗集团的中国银行分析师们指出,剩余的10%至12%的贷款,相对于基准利率的贴现率不足15%。至于农村信用社,当前的贷款利率基本上都是基准利率的230%。因此,利率的自由化举措应该不会对筹资成本产生太大的影响。
目前,市场情绪指数非常积极,而中国的改革意图明显。
存款利率是种紧固约束
虽然贷款利率底限并不是一种紧固约束,但是存款利率上限却是。如果存款利率上限被取消,(如果金融市场 自由化进程继续的话,此举有望实现),将会导致银行的获利性将会立即萎缩。
目前,中国银行业存款利率之所以没有完全自由化,正是该国政府出于对这一因素的担忧。要知道,和美国银行业不同,绝大多数的中国银行的资产是贷款,而非证券投资。中国银行业的大部分利润源自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
有分析指出,直至目前,一些中国银行仍名列全球最盈利的银行之列。但是,利率自由化意味着,中国银行业的获利将呈现下滑轨迹。
股票投资者潜在账面价值或降低
毫无疑问,真正的金融市场改革将会为服务行业营造更多新的、有益的贷款机会,其中包括医保、公用和电信行业。
然而,鉴于大规模不良贷款的存在,中国银行业或许会成为“僵尸”。不过,有趣的是,在中国市场,“僵尸银行”并不等同于不良股票。虽然我们认为循序渐进的利率自由化以及潜在的银行获利性萎缩会对中国银行类股票产生定价影响,但是,市场仍低估了中国影子银行信贷的违约风险,以及如果银行被重组股票持有者需承担的风险。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如果银行失去偿还债务的能力,中国政府不太可能会让银行的储蓄者们承受减记,而是会降低非政府所有的股票的账面价值。(米娜)